主要产品:焊钉、栓钉 剪力钉 圆柱头焊钉钢结构螺栓

专注钢结构产品系列钢结构配件系列产品专业供应商

18330064396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咨询热线

18330064396

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与优化的深度研究

浏览次数:11 发布时间:2025-09-12
一、引言
螺纹紧固件作为机械连接中最常用的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建筑等领域。预紧力是确保螺纹连接可靠性的核心因素,它直接影响连接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随着现代工业对连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预紧力不足或过大都会导致严重的连接失效问题,如零件松动、螺栓断裂、被连接件损坏等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高强度材料、复合材料和特殊环境(如高温、振动、腐蚀)的应用要求更精确的预紧力控制;另一方面,智能传感技术、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为预紧力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深入研究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机械连接的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预紧力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影响预紧力的关键因素,探讨预紧力控制的方法和技术,研究预紧力检测和优化策略,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O1CN01O8OfmU1mEmYNxoaDh_!!2200709204923-0-cib.jpg

二、螺纹紧固件预紧力的基本理论
2.1 预紧力的定义与作用
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是指在装配过程中施加给螺栓或螺母的轴向拉力,使被连接件在工作状态下保持紧密贴合,像一个整体一样工作。预紧力的主要作用包括:
  1. 提高连接刚性:通过预紧力使被连接件紧密贴合,减少或消除结合面之间的间隙和变形,提高连接的整体刚性

  1. 增强密封性:在需要密封的连接中(如管道、压力容器),适当的预紧力可以使密封面紧密贴合,防止介质泄漏

  1. 防止松动:足够的预紧力可以在被连接件之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抵抗横向载荷,防止螺栓承受剪切力,避免连接松动

  1. 优化载荷分布:正确预加载的紧固件仅需承担工作载荷的一部分,使工作载荷均匀分布,降低螺栓承受的交变应力,提高疲劳寿命

2.2 预紧力与扭矩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预紧力通常通过控制拧紧扭矩来间接实现。根据 Motosh 方程,拧紧扭矩与预紧力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
是产生螺栓拉伸的螺距扭矩,
是克服螺栓头部与被连接件接触面摩擦力的扭矩,
是克服螺纹副摩擦力的扭矩
更具体地,可以表示为
其中:
  • 是拧紧扭矩(N・m)

  • 是螺栓预紧力(kN)

  • 是螺纹螺距(mm)

  • 是螺纹摩擦系数

  • 是螺纹有效接触半径(mm)

  • 是螺纹牙型角的一半(标准螺纹为 30°)

  • 是螺栓头部或螺母与被连接件接触面的摩擦系数

  • 是接触面有效摩擦半径(mm)

该公式表明,拧紧扭矩由三部分组成:用于产生螺栓预紧力的螺距扭矩、克服螺纹摩擦的扭矩和克服接触面摩擦的扭矩
在工程实践中,常采用简化的 "短式方程" 来计算预紧力与扭矩的关系
其中:
  • 是扭矩系数(无量纲)

  • 是螺栓公称直径(mm)

扭矩系数
综合考虑了螺纹摩擦、接触面摩擦、螺纹升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通过实验确定
2.3 预紧力的理论计算
根据被连接件的载荷、材料强度和连接刚性等因素,预紧力的理论计算通常基于以下原则
  1. 基于摩擦力平衡:预紧力应确保被连接件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抵抗横向载荷,防止相对滑动。

  1. 基于螺栓强度:预紧力不应使螺栓承受的应力超过其屈服强度的 60%~80%,以避免螺栓产生塑性变形

  1. 基于连接刚性:预紧力应使被连接件的刚性处于最佳状态,使紧固件拉伸力的变化范围处于螺栓材料特性的最佳区间(通常为 8.8 级~12.9 级特性范围)

对于受轴向载荷的螺栓连接,推荐的预紧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
  • 是螺栓材料的屈服强度(MPa)

  • 是螺栓危险截面的面积(mm²)

对于受横向载荷的螺栓连接,预紧力应满足
其中:
  • 是横向载荷(N)

  • 是安全系数(通常取 1.2~1.5)

  • 是被连接件接触面的摩擦系数

  • 是螺栓数量
  • O1CN01J6klHO1mEmY8RQ6eX_!!2200709204923-0-cib.jpg

三、影响螺纹紧固件预紧力的关键因素
3.1 摩擦系数的影响
摩擦系数是影响预紧力控制精度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扭矩法控制预紧力时,螺纹副摩擦系数
和接触面摩擦系数
的波动会导致预紧力的显著变化
研究表明,摩擦系数的变化对预紧力的影响非常显著。例如,当螺纹副摩擦系数从 0.1 增加到 0.2 时,在相同扭矩下产生的预紧力可能降低 30% 以上。这是因为在扭矩公式中,摩擦系数直接影响扭矩与预紧力的转换关系
摩擦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
  1. 表面状态:螺纹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清洁度、有无润滑等都会影响摩擦系数。表面粗糙度降低或润滑较好时,摩擦系数会减小或趋于稳定

  1. 材料组合:不同材料组合的摩擦系数不同。例如,钢 - 钢接触面的摩擦系数通常在 0.15~0.25 之间,而钢 - 铝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可能高达 0.3~0.4

  1. 温度:温度变化会导致材料表面特性改变,从而影响摩擦系数。在高温环境下,摩擦系数可能降低或增加,具体取决于材料和润滑条件

  1. 加载历史:重复拧紧和松开过程会改变接触面的微观形貌,影响后续的摩擦系数。研究表明,随着拧紧次数的增加,摩擦系数可能会逐渐稳定或发生变化

O1CN01Fwvd9W1mEmY0QKFps_!!2200709204923-0-cib.jpg

3.2 几何因素的影响

螺纹紧固件和被连接件的几何参数对预紧力也有重要影响
  1. 螺纹参数

  • 牙型角:牙型角越大,螺纹升角越小,在相同扭矩下产生的预紧力越大

  • 螺距:螺距越大,螺纹升角越大,在相同扭矩下产生的预紧力越小

  • 螺纹长度:螺纹啮合长度应不小于 0.5d(d 为螺栓直径),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达到 1.0d,以确保足够的承载能力

  1. 螺栓直径:在相同扭矩下,螺栓直径越大,产生的预紧力越小

  1. 被连接件厚度:被连接件越厚,螺栓的有效长度越长,在相同扭矩下产生的预紧力可能越小

  1. 制造误差

  • 孔倾斜:孔倾斜偏差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超过该值时影响显著,使得最终获得的预紧力下降超过 30%

  • 被连接件端面不平行:类似孔倾斜偏差,被连接件端面不平行也会影响预紧力的形成,当偏差角度超过一定值时,预紧力下降明显

  • 螺距误差和牙型角误差:这些误差会影响螺纹的承载性能和预紧力的分布,导致预紧力的变化

3.3 材料特性的影响
不同材料的特性对预紧力控制也有重要影响
  1. 弹性模量:螺栓材料的弹性模量决定了在一定预紧力下螺栓的伸长量。弹性模量越高,相同预紧力下的伸长量越小

  1. 屈服强度:螺栓材料的屈服强度决定了最大允许的预紧力。为避免螺栓产生塑性变形,预紧力通常不应超过螺栓屈服强度的 60%~80%

  1. 温度特性:温度变化会导致材料膨胀或收缩,从而影响预紧力。例如,预紧后温度升高 100℃,采用 8.8 级紧固件时,连接点的永久变形会使紧固力降低 10%~20%

  1. 材料硬度:被连接件材料的硬度会影响接触面的变形和摩擦特性。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铝合金、铜合金)更容易在预紧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导致预紧力松弛

3.4 装配工艺因素的影响
装配工艺参数对预紧力的形成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1. 拧紧速度:不同的拧紧速度会影响摩擦系数和预紧力的形成。研究表明,当拧紧速度超过 30r/min 时,对摩擦系数的影响逐渐减小。但对于某些材料(如钛合金),提高拧紧速度可以平滑预紧力的波动,改善预紧力控制

  1. 拧紧顺序:在多螺栓连接中,拧紧顺序会影响各螺栓预紧力的分布和均匀性。对角拧紧通常能获得最均匀的预紧力分布,而顺序拧紧可能导致先拧紧的螺栓预紧力降低

  1. 拧紧次数:重复拧紧和松开过程会改变螺纹和接触面的状态,影响后续的预紧力形成。研究表明,随着拧紧次数的增加,摩擦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预紧力的波动

  1. 拧紧工具:不同类型的拧紧工具(如扭矩扳手、扭矩 - 转角扳手、液压拉伸器等)对预紧力的控制精度不同。一般来说,闭环控制的工具(如液压拉伸器)比开环控制的工具(如普通扭矩扳手)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

  1.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大气条件也会影响预紧力的形成和稳定性。例如,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螺纹表面生锈,增加摩擦系数;而在低温环境下,材料的弹性模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预紧力的计算

O1CN01vMmEN11mEmY5da6bv_!!2200709204923-0-cib.jpg

四、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方法

4.1 传统预紧力控制方法
传统的预紧力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扭矩法、扭矩 - 转角法和屈服点法
  1. 扭矩法

  • 工作原理:通过控制拧紧扭矩来间接控制预紧力,基于扭矩与预紧力的线性关系

  • 优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较低,是最常用的预紧力控制方法

  • 缺点:预紧力控制精度受摩擦系数影响大,预紧力误差通常在 ±5%~±35% 之间,最坏情况下可达 ±50%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不高的一般连接,如低强度螺栓连接、非关键部位的连接等

  1. 扭矩 - 转角法

  • 工作原理:先施加一个初始扭矩(通常为目标扭矩的 20%~30%)使被连接件紧密贴合,然后再拧转一定角度,利用角度来控制螺栓的伸长量,从而间接控制预紧力

  • 优点:减少了摩擦系数对预紧力的影响,预紧力控制精度较高,误差通常在 ±15% 以内

  • 缺点:需要确定初始扭矩和控制角度,操作相对复杂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较高的连接,如发动机缸盖螺栓、高强度螺栓连接等

  1. 屈服点法

  • 工作原理:通过监测扭矩 - 转角曲线的曲率变化,当螺栓材料达到屈服点时停止拧紧,此时螺栓的预紧力接近其屈服强度

  • 优点:预紧力控制精度高,螺栓材料利用率高,预紧力误差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 缺点:需要专门的设备监测扭矩和转角的变化,成本较高,且螺栓可能会超过材料屈服点,导致塑性变形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和材料利用率要求极高的关键连接,如航空发动机、压力容器等

  • O1CN01CY3pdA1mEmY2acOxL_!!2200709204923-0-cib.jpg

4.2 先进预紧力控制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预紧力控制方法逐渐应用于工程实践
  1. 伸长量控制法

  • 工作原理:直接测量螺栓的伸长量,当伸长量达到设定值时停止拧紧。根据胡克定律,螺栓的伸长量与预紧力成正比

  • 优点:预紧力控制精度高,不受摩擦系数影响,误差可控制在 ±1%~±3% 以内

  • 缺点:需要测量螺栓伸长量的专用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极高的关键连接,如大型桥梁、核电站设备等

  1. 超声波测量法

  • 工作原理:利用超声波在螺栓中的传播时间与螺栓长度的关系,测量螺栓的伸长量,从而间接确定预紧力

  • 优点:非接触式测量,可在线监测,适用于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

  • 缺点:设备成本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数据分析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高且需要在线监测的场合,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

  1. 液压拉伸法

  • 工作原理:通过液压装置直接拉伸螺栓,达到设定的预紧力后拧紧螺母,然后释放液压载荷

  • 优点:预紧力控制精度高,可实现多螺栓同步加载,减少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 缺点:设备体积大,成本高,操作复杂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大型螺栓连接和对预紧力精度要求高的场合,如风力发电机、船舶制造等

  1. 智能螺栓法

  • 工作原理:在螺栓中嵌入传感器(如应变片、光纤光栅等),实时监测螺栓的应力状态,实现预紧力的精确控制和监测

  • 优点:可实时监测预紧力的变化,实现智能化控制,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 缺点:螺栓制造成本高,传感器寿命有限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连接可靠性要求极高且需要长期监测的关键设备,如航空发动机、核电站等

  • O1CN01Ei9Xno1mEmYOp1V4V_!!2200709204923-0-cib.jpg

4.3 多螺栓连接的预紧力控制策略
在多螺栓连接中,由于螺栓之间存在弹性相互作用,预紧力的控制更加复杂
  1. 弹性相互作用:拧紧一个螺栓会对已拧紧的其他螺栓的预紧力产生影响。后拧紧的螺栓可能会降低先拧紧螺栓的预紧力,这种现象称为弹性负作用;反之,也可能增加先拧紧螺栓的预紧力,称为弹性正作用

  1. 拧紧顺序优化:合理的拧紧顺序可以减少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提高预紧力的均匀性。常见的拧紧顺序包括对角拧紧、交叉拧紧、顺序拧紧等。研究表明,对角拧紧通常能获得最均匀的预紧力分布

  1. 分步拧紧策略

  • 两轮顺序拧紧:第一轮将拧紧步长设定为目标预紧力的 80%,第二轮将拧紧步长设定为目标预紧力的 100%,并在螺栓拧紧至预紧力后保持 1 分钟。这种方法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预紧力松弛对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 多步拧紧:将总拧紧扭矩分成若干步,逐步增加扭矩,每步拧紧后保持一段时间,使预紧力稳定。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弹性变形和摩擦的影响,提高预紧力的均匀性

  1. 预紧力补偿:考虑螺栓之间的弹性相互作用,通过建立弹性相互作用系数矩阵,计算每个螺栓应施加的初始预紧力,以补偿其他螺栓拧紧时产生的影响

4.4 不同应用场景的预紧力控制方法选择
不同应用场景对预紧力控制方法的要求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
  1. 汽车制造

  • 关键连接(如发动机缸盖螺栓):通常采用扭矩 - 转角法或屈服点法,控制精度要求高

  • 一般连接(如底盘螺栓):通常采用扭矩法,操作简单,成本低

  • 特殊连接(如轮毂螺栓):通常采用多步拧紧法,确保预紧力均匀分布

  1. 航空航天

  • 发动机连接:通常采用伸长量控制法或液压拉伸法,控制精度要求极高

  • 结构连接:通常采用扭矩 - 转角法或智能螺栓法,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机械制造

  • 重型机械:通常采用液压拉伸法或超声波测量法,适用于大直径螺栓和高精度要求的场合

  • 一般机械:通常采用扭矩法或扭矩 - 转角法,操作简便,成本适中

  1. 建筑工程

  • 钢结构连接:通常采用扭矩法或扭矩 - 转角法,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 桥梁连接:通常采用伸长量控制法或超声波测量法,确保连接的长期可靠性

  • O1CN01sPa1CL1mEmXyfWPcK_!!2200709204923-0-cib.jpg

五、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检测技术
5.1 基于扭矩的预紧力检测方法
基于扭矩的预紧力检测方法是最常用的预紧力检测技术,主要包括
  1. 扭矩复拧法

  • 工作原理:先测量已拧紧螺栓的松开扭矩,然后再重新拧紧至规定扭矩,通过比较松开扭矩和拧紧扭矩来评估预紧力的大小

  • 优点: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用于现场检测

  • 缺点:检测精度受摩擦系数影响大,误差较大;可能会破坏原有预紧状态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不高的一般连接,如汽车、机械等行业的日常维护

  1. 扭矩系数法

  • 工作原理:通过测量螺栓的拧紧扭矩和实际预紧力,计算扭矩系数

    ,然后利用
    值评估后续螺栓的预紧力

  • 优点:可以考虑具体工况下的摩擦条件,提高预紧力检测的准确性

  • 缺点:需要预先测量扭矩系数,操作较为复杂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较高的关键连接,如发动机、压力容器等

  1. 扭矩衰减法

  • 工作原理:测量螺栓拧紧后一段时间内扭矩的衰减情况,通过扭矩衰减量来评估预紧力的损失

  • 优点:可以评估预紧力的长期稳定性,适用于监测预紧力的松弛情况

  • 缺点:检测精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大,需要长期监测

  •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预紧力稳定性的场合,如高温环境、振动环境等

  • O1CN01ao4RPh1mEmYTpxtHK_!!2200709204923-0-cib.jpg

5.2 基于变形的预紧力检测方法
基于变形的预紧力检测方法通过测量螺栓或被连接件的变形来间接评估预紧力,主要包括
  1. 伸长量测量法

  • 工作原理:通过测量螺栓的伸长量来确定预紧力,基于胡克定律,伸长量与预紧力成正比

  • 优点:检测精度高,不受摩擦系数影响

  • 缺点:需要测量伸长量的专用设备,操作复杂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极高的关键连接,如航空航天、核电站等

  1. 应变片法

  • 工作原理:在螺栓表面粘贴应变片,通过测量应变来计算预紧力

  • 优点:测量精度高,可以实时监测预紧力的变化

  • 缺点:应变片寿命有限,需要专业人员安装和维护

  •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预紧力变化的关键设备,如航空发动机、大型桥梁等

  1. 光纤光栅法

  • 工作原理:在螺栓中嵌入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测量光栅波长的变化来确定螺栓的应变,从而计算预紧力

  • 优点:抗电磁干扰,精度高,可实现分布式测量

  • 缺点:成本高,安装和维护复杂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电磁兼容性要求高且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合,如航空航天、核电站等

  1. 超声波测量法

  • 工作原理:利用超声波在螺栓中的传播时间与螺栓长度的关系,测量螺栓的伸长量,从而确定预紧力

  • 优点:非接触式测量,可在线监测,适用于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

  • 缺点:设备成本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数据分析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高且需要在线监测的场合,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

  • O1CN01dC4bE41mEmY77FJ7A_!!2200709204923-0-cib.jpg

5.3 基于振动的预紧力检测方法
基于振动的预紧力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螺栓或连接结构的振动特性来评估预紧力,主要包括
  1. 固有频率法

  • 工作原理:螺栓的固有频率与其预紧力有关,通过测量螺栓的固有频率来评估预紧力

  • 优点:非接触式测量,操作简便,可快速检测

  • 缺点:检测精度受结构刚度、边界条件等因素影响大,适用于预紧力的粗略评估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如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

  1. 声发射法

  • 工作原理:当螺栓发生断裂或严重变形时会产生声发射信号,通过监测声发射信号来评估螺栓的预紧力状态

  • 优点:可实时监测螺栓的损伤状态,适用于在线监测

  • 缺点:对微小预紧力变化不敏感,需要专业的信号处理技术

  •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监测螺栓损伤和预紧力严重损失的关键设备,如压力容器、核电站等

  • src=http___cbu01.alicdn.com_img_ibank_2016_474_257_3243752474_596015929.jpg&refer=http___cbu01.alicdn.webp.jpg

5.4 基于智能算法的预紧力检测技术
近年来,基于智能算法的预紧力检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1. 基于波形扩展法的预紧力检测

  • 工作原理:利用声弹性理论和胡克定律,通过分析超声波在螺栓中的传播波形变化来确定预紧力

  • 优点:精度高,可实现非接触式测量,适用于复杂环境

  • 缺点:需要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设备成本高

  •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预紧力精度要求高且需要在线监测的场合,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

  1. 基于 SLAM 技术的螺栓监测建模

  • 工作原理:利用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通过手持设备采集螺栓数据信息,实现螺栓预紧力的可视化监测

  • 优点:测量效率高,精度可控制在 1cm 以内,可实现三维建模

  • 缺点: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大型设备的螺栓连接监测,如桥梁、船舶等

  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预紧力预测

  • 工作原理: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螺栓预紧力的预测和定位检测

  • 优点:可实现多螺栓预紧力的关联分析,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

  • 缺点: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复杂连接结构的螺栓预紧力监测,如航空发动机、汽车等

  1. 基于决策树的预紧力关联模型

  • 工作原理:利用决策树算法建立各螺栓预紧力之间的关联模型,实现预紧力衰减螺栓的定位检测及预紧力数值预测

  • 优点:模型简单直观,可解释性强,适用于多螺栓连接

  • 缺点:对复杂非线性关系的建模能力有限

  • 适用范围:适用于多螺栓连接的预紧力监测和故障诊断,如汽车、机械等行业

  • O1CN01YCTnDo1mEmYZ3EkZ7_!!2200709204923-0-cib.jpg

六、螺纹紧固件预紧力优化策略
6.1 预紧力参数优化
预紧力参数优化是提高螺纹连接可靠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
  1. 目标预紧力优化

  • 基于螺栓强度:预紧力应不超过螺栓屈服强度的 60%~80%,以避免螺栓产生塑性变形

  • 基于连接刚性:预紧力应使被连接件的刚性处于最佳状态,使紧固件拉伸力的变化范围处于螺栓材料特性的最佳区间(通常为 8.8 级~12.9 级特性范围)

  • 基于工作载荷:预紧力应确保被连接件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抵抗工作载荷,防止相对滑动

  1. 预紧力范围优化

  • 静态载荷:预紧力可取下限,减少紧固件应力

  • 动态载荷:预紧力宜取上限,确保被连接件不松动

  • 高温环境:考虑温度变化导致的螺栓松弛,需预留补偿量,选用高温稳定材料

  1. 预紧力分布优化

  • 多螺栓连接:通过优化拧紧顺序和分步拧紧策略,使各螺栓的预紧力分布均匀

  • 不同直径螺栓:直径较大的螺栓应施加较大的预紧力,但预紧应力应控制在相同水平

  • 不同材料螺栓:考虑材料特性差异,优化各螺栓的预紧力,确保连接的整体性能

  • O1CN01s8xugu1mEmY8Vgokv_!!2200709204923-0-cib.jpg

6.2 螺纹紧固件设计优化
螺纹紧固件的设计对预紧力控制有重要影响,设计优化主要包括
  1. 螺栓材料选择

  • 高强度材料:对于高应力连接,应选择高强度螺栓材料(如 10.9 级、12.9 级),提高螺栓的承载能力

  • 高温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应选择高温合金材料,减少温度对预紧力的影响

  • 耐腐蚀材料:在腐蚀环境下,应选择不锈钢或表面处理的螺栓,防止螺纹腐蚀影响预紧力控制

  1. 螺纹设计优化

  • 牙型优化:选择合适的牙型(如三角形、梯形等),提高螺纹的承载能力和预紧力控制精度

  • 螺距优化:根据预紧力要求选择合适的螺距,螺距越小,在相同扭矩下产生的预紧力越大

  • 螺纹长度优化:螺纹啮合长度应不小于 0.5d(d 为螺栓直径),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达到 1.0d,以确保足够的承载能力

  1. 头部和螺母设计

  • 头部形状:选择合适的头部形状(如六角头、法兰头等),提高接触面的稳定性

  • 螺母结构:对于需要高精度预紧力控制的场合,可采用特殊设计的螺母(如锁紧螺母、预载荷螺母等)

  • 支承面设计:螺栓头部或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面应平整,必要时可采用大型垫圈或带法兰的六角螺钉,降低单位面积压缩载荷

  1. 表面处理优化

  • 表面涂层:采用合适的表面涂层(如镀锌、镀镉、磷化等),降低摩擦系数,提高预紧力控制精度

  • 表面润滑:使用合适的润滑剂(如 MoS₂、二硫化钼等),减少螺纹和接触面的摩擦,提高预紧力控制精度

  • 表面处理工艺: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工艺(如发黑、磷化、镀镍等),改善表面质量,提高预紧力控制的稳定性

  • O1CN01G0Rs3f1mEmY8K1yD5_!!2200709204923-0-cib.jpg

6.3 装配工艺优化
装配工艺对预紧力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工艺优化主要包括
  1. 拧紧参数优化

  • 拧紧速度:根据螺栓材料和直径选择合适的拧紧速度,通常对于钢螺栓,拧紧速度宜控制在 1~150 rpm 之间

  • 拧紧次数:对于关键连接,可采用多次拧紧的方法,提高预紧力的稳定性

  • 保持时间:在达到目标预紧力后,保持一定时间(通常为 1~5 分钟),使预紧力稳定,减少松弛

  1. 拧紧顺序优化

  • 对角拧紧:适用于圆形或方形分布的多螺栓连接,可获得最均匀的预紧力分布

  • 交叉拧紧:适用于矩形分布的多螺栓连接,可减少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 顺序拧紧:适用于线性分布的多螺栓连接,操作简单,但可能导致预紧力分布不均匀

  1. 分步拧紧策略优化

  • 两轮顺序拧紧:第一轮将拧紧步长设定为目标预紧力的 80%,第二轮将拧紧步长设定为目标预紧力的 100%,并在螺栓拧紧至预紧力后保持 1 分钟。这种方法可以减小甚至消除预紧力松弛对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 多步拧紧:将总拧紧扭矩分成 3~5 步,逐步增加扭矩,每步拧紧后保持一段时间,使预紧力稳定。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弹性变形和摩擦的影响,提高预紧力的均匀性

  • 扭矩 - 转角分步拧紧:先施加一个初始扭矩使被连接件紧密贴合,然后再拧转一定角度,利用角度来控制螺栓的伸长量,从而间接控制预紧力

  1. 装配环境优化

  • 温度控制:在温度波动较大的环境中,应控制装配环境温度,减少温度对预紧力的影响

  • 湿度控制:在高湿度环境中,应采取防潮措施,防止螺纹表面生锈,影响预紧力控制

  • 清洁度控制:装配前应清洁螺纹和接触面,去除油污、锈蚀、毛刺等,确保预紧力控制的准确性

  • O1CN018rscdj1mEmYGrCa5n_!!2200709204923-0-cib.jpg

6.4 预紧力监测与维护策略
预紧力监测与维护是确保螺纹连接长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主要策略包括
  1. 定期检测

  • 检测周期:根据连接的重要性和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检测周期,定期检测预紧力

  • 检测方法:根据连接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扭矩复拧法、伸长量测量法、超声波测量法等)

  • 检测标准:建立明确的预紧力检测标准,判断预紧力是否符合要求

  1. 预紧力补偿

  • 预紧力损失补偿:对于预紧力损失超过允许范围的螺栓,应进行复拧或更换,恢复预紧力

  • 温度补偿:对于在温度变化较大环境中工作的连接,应考虑温度对预紧力的影响,进行温度补偿计算

  • 振动补偿:对于在振动环境中工作的连接,应考虑振动对预紧力的影响,适当提高初始预紧力或采取防松措施

  1. 防松措施

  • 机械防松:采用弹簧垫圈、锁紧螺母、开口销等机械防松装置,防止螺纹连接松动

  • 摩擦防松:采用双螺母、锁紧垫圈等增加摩擦力的防松装置,防止螺纹连接松动

  • 永久防松:采用螺纹胶、点焊等永久防松方法,适用于不允许松动的关键连接

  1. 智能监测系统

  • 传感器网络:在关键设备上安装预紧力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预紧力的变化

  • 数据分析平台:建立预紧力数据分析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预测预紧力的变化趋势

  • 预警系统:设置预紧力异常预警阈值,当预紧力偏离正常范围时及时发出警报

O1CN01Efxlnj1mEmY1cP7KB_!!2200709204923-0-cib.jpg

七、特殊环境下的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

7.1 高温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
高温环境对螺纹紧固件的预紧力控制提出了特殊挑战
  1. 高温对预紧力的影响

  • 材料热膨胀:高温下螺栓和被连接件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预紧力变化

  • 材料软化:高温下螺栓材料的屈服强度降低,可能导致预紧力松弛

  • 蠕变和应力松弛:高温下螺栓材料会发生蠕变和应力松弛,导致预紧力逐渐降低

  1. 高温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策略

  • 材料选择:选择高温性能稳定的材料(如高温合金、不锈钢等),提高螺栓在高温下的强度和抗蠕变性能

  • 预紧力补偿计算:考虑温度变化对预紧力的影响,进行预紧力补偿计算,确定合适的初始预紧力

  • 隔热措施:在螺栓和高温源之间设置隔热层,减少高温对螺栓的影响

  • 定期检查和复紧:定期检查预紧力,并进行复紧,补偿预紧力损失

  1. 高温环境下的预紧力检测技术

  • 高温传感器:使用耐高温的应变片、光纤光栅等传感器,实时监测高温环境下的预紧力

  • 红外测温技术:结合红外测温技术,监测螺栓温度分布,补偿温度对预紧力检测的影响

  • 超声波高温测量技术:使用耐高温的超声波探头,测量螺栓的伸长量,确定预紧力

  • O1CN01CtKyTK1mEmY5ek4Xb_!!2200709204923-0-cib.jpg

7.2 低温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
低温环境同样对螺纹紧固件的预紧力控制有重要影响
  1. 低温对预紧力的影响

  • 材料收缩:低温下螺栓和被连接件材料收缩,可能导致预紧力增加

  • 材料脆性增加:低温下螺栓材料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断裂

  • 摩擦系数变化:低温下螺纹和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可能发生变化,影响预紧力控制的准确性

  1. 低温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策略

  • 材料选择:选择低温韧性好的材料(如低温钢、铝合金等),提高螺栓在低温下的抗脆断性能

  • 预紧力调整:考虑低温对预紧力的影响,适当降低初始预紧力,防止螺栓过载断裂

  • 温度补偿计算:进行温度补偿计算,确定合适的初始预紧力

  • 防松措施:采用合适的防松装置,防止低温下螺纹连接松动

  1. 低温环境下的预紧力检测技术

  • 低温传感器:使用耐低温的应变片、光纤光栅等传感器,监测低温环境下的预紧力

  • 低温超声波测量技术:使用耐低温的超声波探头,测量螺栓的伸长量,确定预紧力

  • 振动检测技术:利用低温下材料振动特性的变化,评估预紧力的状态

  • O1CN01OE3noT1mEmcGGBTqv_!!2200709204923-0-cib.jpg

7.3 振动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
振动环境是导致螺纹连接松动和预紧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1. 振动对预紧力的影响

  • 动态载荷:振动会使螺栓承受交变载荷,导致预紧力波动和衰减

  • 自松动:振动会导致螺纹连接产生微小相对运动,逐渐松脱,导致预紧力损失

  • 疲劳损伤:振动会使螺栓承受交变应力,导致疲劳损伤,降低螺栓的使用寿命

  1. 振动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策略

  • 提高初始预紧力:适当提高初始预紧力,增加被连接件之间的摩擦力,抵抗振动引起的相对运动

  • 选择合适的防松装置:根据振动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松装置(如弹簧垫圈、锁紧螺母、螺纹胶等)

  • 优化连接设计:增加连接的刚性,减少振动对预紧力的影响;避免螺栓承受剪切力,减少疲劳损伤

  • 定期检查和复紧:定期检查预紧力,并进行复紧,补偿预紧力损失

  1. 振动环境下的预紧力检测技术

  • 振动监测:使用振动传感器监测设备的振动状态,评估振动对预紧力的影响

  • 声发射检测:使用声发射技术监测螺栓的损伤状态,评估预紧力的变化

  • 光纤光栅监测:使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螺栓的应变状态,评估预紧力的变化

  • O1CN015ADbuQ1mEmY3BaiBX_!!2200709204923-0-cib.jpg

7.4 腐蚀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
腐蚀环境会影响螺纹连接的预紧力控制和长期可靠性
  1. 腐蚀对预紧力的影响

  • 材料损失:腐蚀会导致螺栓材料损失,降低螺栓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 螺纹损坏:腐蚀会导致螺纹损坏,影响预紧力的形成和控制

  • 摩擦系数变化:腐蚀产物会改变螺纹和接触面的摩擦特性,影响预紧力控制的准确性

  1. 腐蚀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策略

  • 材料选择:选择耐腐蚀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或表面处理的螺栓,提高螺栓的耐腐蚀性

  • 表面防护:采用合适的表面防护措施(如镀锌、镀镉、涂漆等),防止螺栓腐蚀

  • 防腐蚀润滑剂:使用防腐蚀润滑剂,减少螺纹和接触面的腐蚀,同时改善摩擦特性

  •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螺栓的腐蚀情况和预紧力状态,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换

  1. 腐蚀环境下的预紧力检测技术

  • 无损检测: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等)评估螺栓的腐蚀情况和预紧力状态

  • 腐蚀监测传感器:使用腐蚀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螺栓的腐蚀状态,评估腐蚀对预紧力的影响

  • 光纤光栅监测:使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监测螺栓的应变状态,评估腐蚀和预紧力的变化

  • O1CN01r8X0FQ1mEmXsWJSXe_!!2200709204923-0-cib.jpg

八、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的发展趋势
8.1 智能化预紧力控制技术
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的发展,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1. 智能拧紧工具

  • 智能扭矩扳手:集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的智能扭矩扳手,可实时监测和控制预紧力,具有数据存储和通信功能

  • 自适应控制:智能拧紧工具可根据实时监测的扭矩、转角、温度等参数,自动调整拧紧策略,实现自适应控制

  • 远程监控:智能拧紧工具可通过无线网络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

  1. 智能螺栓

  • 内置传感器螺栓:在螺栓中嵌入传感器(如应变片、光纤光栅等),实时监测螺栓的应力状态和预紧力变化

  • 自诊断功能:智能螺栓可实现自诊断功能,检测自身的健康状态和预紧力变化

  • 无线通信:智能螺栓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测和管理

  1. 基于数字孪生的预紧力控制

  • 数字孪生模型:建立螺纹连接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和预测预紧力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 虚实融合:将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字孪生模型结合,实现预紧力的精确控制和优化

  • 预测性维护:基于数字孪生模型和历史数据,预测预紧力的变化趋势,实现预测性维护

  • O1CN01zKTNnp1mEmYB9tg7d_!!2200709204923-0-cib.jpg

8.2 高精度预紧力检测技术
预紧力检测技术正朝着更高精度、更可靠、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1. 高精度传感器技术

  • 纳米材料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开发高精度、高灵敏度的预紧力传感器

  • 量子传感技术:探索量子传感技术在预紧力检测中的应用,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

  • 生物传感技术:借鉴生物传感原理,开发新型预紧力检测技术

  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数据融合算法:利用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提高预紧力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 多物理场监测:结合应力、应变、温度、振动等多种物理场的监测数据,全面评估预紧力的状态和变化

  • 分布式传感网络:构建分布式传感网络,实现对大型结构和复杂连接的全面监测

  1. 人工智能在预紧力检测中的应用

  • 机器学习算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分析传感器数据,实现预紧力的精确预测和故障诊断

  • 深度学习技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处理复杂的传感器数据,实现预紧力的智能检测和分析

  • 专家系统:建立预紧力检测和分析的专家系统,为工程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 O1CN01Ze7hkk1mEmZQ65prn_!!2200709204923-0-cib.jpg

8.3 新材料和新工艺在预紧力控制中的应用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为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 新型紧固件材料

  • 高强度合金:开发更高强度、更高韧性的合金材料,提高螺栓的承载能力和预紧力控制精度

  • 形状记忆合金: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开发可自动补偿预紧力损失的智能螺栓

  • 纳米结构材料:利用纳米结构材料的优异性能,开发高性能的螺纹紧固件

  1. 表面处理新技术

  • 纳米涂层:开发纳米结构的表面涂层,改善螺纹和接触面的摩擦特性,提高预紧力控制精度

  • 自润滑涂层:开发自润滑涂层,减少螺纹和接触面的摩擦,提高预紧力控制的稳定性

  • 超硬涂层:开发超硬涂层(如类金刚石涂层),提高螺纹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延长螺栓的使用寿命

  1. 3D 打印技术

  • 定制化紧固件: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定制化的螺纹紧固件,满足特殊应用场景的预紧力控制需求

  • 功能集成:通过 3D 打印技术将传感器、电路等功能元件集成到螺栓中,实现预紧力的智能监测和控制

  • 复杂结构制造: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复杂螺纹结构,优化预紧力分布和控制

  • O1CN010GM5EE1mEmXzp5hTe_!!2200709204923-0-cib.jpg

8.4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预紧力管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螺纹紧固件预紧力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 预紧力云平台

  • 数据采集与存储:建立预紧力数据采集与存储平台,实现对大量螺栓连接的集中管理

  • 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发现预紧力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 远程监控与诊断:通过云平台实现对螺纹连接的远程监控和诊断,提高维护效率和准确性

  1. 移动终端应用

  • 移动检测设备:开发便携式移动检测设备,实现现场预紧力检测和数据采集

  • 移动应用程序: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方便操作人员进行预紧力检测、数据查询和分析

  • 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增强现实技术,为预紧力检测和维护提供直观的操作指导

  1. 区块链技术应用

  • 预紧力数据安全: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预紧力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

  • 供应链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管理螺纹紧固件的供应链,确保紧固件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 维护记录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管理预紧力维护记录,提高维护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 O1CN01AxA8131mEmY7AfTTp_!!2200709204923-0-cib.jpg

九、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本文对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 预紧力是确保螺纹连接可靠性的核心因素:预紧力不足会导致零件间产生相对位移、螺栓承受剪切力、连接松动与疲劳失效等问题;预紧力过大则会导致螺栓塑性变形或断裂、被连接件损坏、螺纹副损伤等问题

  1. 扭矩与预紧力的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摩擦系数、几何参数、材料特性和装配工艺等因素都会影响扭矩与预紧力的转换关系,其中摩擦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

  1. 预紧力控制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传统的扭矩法、扭矩 - 转角法和屈服点法仍广泛应用,而伸长量控制法、超声波测量法、液压拉伸法等先进方法在高精度要求的场合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1. 多螺栓连接的预紧力控制需要考虑弹性相互作用:在多螺栓连接中,螺栓之间存在弹性相互作用,后拧紧的螺栓可能会降低或增加先拧紧螺栓的预紧力,合理的拧紧顺序和分步拧紧策略可以减少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

  1. 预紧力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基于扭矩、变形、振动等原理的预紧力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基于智能算法的预紧力检测技术(如波形扩展法、SLAM 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等)为预紧力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 特殊环境下的预紧力控制需要特殊策略:高温、低温、振动、腐蚀等特殊环境对预紧力控制提出了挑战,需要针对性的材料选择、预紧力补偿、防松措施等策略

  1. 预紧力控制技术正朝着智能化、高精度、网络化方向发展:智能拧紧工具、智能螺栓、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为预紧力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预紧力管理系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2. O1CN01lRyHg71mEmYFfB5R0_!!2200709204923-0-cib.jpg

9.2 未来展望
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趋势,对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展望:
  1. 智能化预紧力控制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拧紧工具、智能螺栓、基于数字孪生的预紧力控制等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提高预紧力控制的精度和可靠性

  1. 高精度预紧力检测技术将不断突破: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预紧力检测技术将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广泛的应用

  1. 新材料和新工艺将推动预紧力控制技术的发展:新型高强度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纳米结构材料等新材料,以及纳米涂层、自润滑涂层、3D 打印等新工艺将为预紧力控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预紧力管理系统将成为主流:预紧力云平台、移动终端应用、区块链技术等将构建起全面的预紧力管理系统,实现对螺纹连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 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预紧力控制研究将深入开展:考虑温度、振动、腐蚀等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预紧力控制研究将成为重要方向,为极端环境下的螺纹连接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1. 预紧力控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进一步完善:随着预紧力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完善,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

总之,螺纹紧固件预紧力控制技术将继续朝着智能化、高精度、网络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为提高机械连接的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O1CN01ag5z1I1mEmXnliXv3_!!2200709204923-0-cib.jpg